日本做暧暧暧暧暧暧免费,精品国产自在现偷,五月天中文字幕综合网,亚洲中文字幕免费

<small id="kbdrc"></small>
    <small id="kbdrc"><menuitem id="kbdrc"></menuitem></small>
  1. “沉浸式” 打卡中軸線上的革命舊址,一起感受熱血歲月的記憶!

    • 2025-06-30 11:00:00
    • 北京旅游網(wǎng)綜合

    北京,這座古老而現(xiàn)代交織的城市,不僅以其宏偉壯觀的皇家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于世,更因其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承載著無數(shù)紅色的記憶。其中,北京中軸線作為城市的靈魂與脊梁,不僅串聯(lián)起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遺跡與文化景觀,還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革命斗爭與民族解放的光輝歷程 —— 在這條貫穿城市南北的主軸線上,眾多革命舊址如時光的坐標般矗立,訴說著往昔的熱血與信仰:北大紅樓里觸摸五四運動的書桌、京報館體驗印刷報紙的歷史溫度、陶然亭湖畔瞻仰烈士墓的肅穆情懷…… 位于中軸線上的革命舊址,你都去過哪些呢?

    北大紅樓

    北京大學紅樓位于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建筑面積約11000㎡,原為北京大學校部、一院(文科)、圖書館所在地, 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樓主體以紅磚砌筑,紅瓦鋪頂,故稱北大紅樓。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這里曾掀起新文化運動的高潮,是五四運動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誕生地,對推動全國范圍共產(chǎn)黨組織的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61年,北大紅樓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

    蒙藏學校舊址

    蒙藏學校舊址位于西城區(qū)小石虎胡同33號,占地面積約11800㎡,建筑面積約3200㎡。蒙藏學校舊址分東、西兩個院落。東院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初為常州會館,清朝時為右翼宗學,民國時為松坡圖書館。西院始建于清康雍年間,初為傅伯府,后為綿德府(貝子府)、毓公府,1916年,蒙藏學校在西院辦學(為擴充校舍,1931年蒙藏學校買下東院,并將中間院墻拆除,東、西兩院合并辦學)。1923年,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來到蒙藏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革命工作,吸收部分學生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在此誕生。

    2006年,該舊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3月,北京市將蒙藏學校舊址列為“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2021年9月啟動保護修繕工作,北京市會同國家民委、國家文物局在舊址內(nèi)策劃推出“中華一脈同心筑夢——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體驗區(qū)。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小石虎胡同33號(西單地鐵站F1西北口步行290米)

    北大二院舊址

    (原北大數(shù)學系樓)

    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shù)學系樓)位于東城區(qū)沙灘后街55、59號一帶原京師大學堂院內(nèi)。該樓建于1904年,磚木結(jié)構(gòu),高兩層。這里曾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高等學府京師大學堂的重要組成部分,1919年改稱北京大學第二院數(shù)學系樓,李大釗、陳獨秀曾在此講學。1919年3月,青年毛澤東在該樓第16教室聆聽李大釗授課。1920年5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曾在此舉辦慶祝五一勞動節(jié)等革命活動,這里也是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等早期組織的重要活動地。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shù)學系樓)設(shè)有“偉大開篇——中國共產(chǎn)黨北京早期組織專題展”。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沙灘后街55號院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陳獨秀舊居)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位于東城區(qū)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舊門牌是箭桿胡同9號),有北房三間,南房三間,靠街門倒座小房一間。1917年,陳獨秀受聘于北京大學任文科學長,租住在此,《新青年》編輯部從上海隨遷此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nóng)、高一涵、沈尹默等人曾任《新青年》編輯。這里是新文化運動主陣地之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場所。1920年2月,陳獨秀為躲避北洋軍閥政府迫害,離京赴滬,《新青年》編輯部隨之遷滬。2001年,陳獨秀舊居被公布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設(shè)有“歷史上的新青年專題展”(北房)、“陳獨秀在北京專題展”(南房),總面積272㎡,北房展覽共展出文物122組件,展品264件,集中展示《新青年》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

    中法大學舊址

    中法大學舊址位于東城區(qū)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層樓房、一座兩層禮堂和一組中式建筑組成。中法大學前身是民國初期蔡元培等發(fā)起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會創(chuàng)辦的法文預(yù)備學校,1920年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遷至此處,改稱中法大學福爾德學院。中法大學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活動地之一。1922年,建立了以肖明為書記的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了以肖明為書記的中共中法大學支部。同年,陳毅進入中法大學學習,并由團員轉(zhuǎn)為黨員。1924—1925年,陳毅擔任中法大學黨支部書記。1984年,中法大學舊址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法大學舊址設(shè)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專題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專題展”。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北河沿大街與嵩祝院北巷交叉口東南100米

    高君宇烈士墓

    高君宇烈士墓位于西城區(qū)陶然亭公園內(nèi),占地面積1600㎡。高君宇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1920年與鄧中夏共同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中國共產(chǎn)黨北京早期組織成員之一,參與組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擔任首任書記,曾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為山西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1925年因病逝世,葬于陶然亭湖畔。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太平街19號陶然亭公園

    中山公園來今雨軒

    中山公園來今雨軒位于東城區(qū)中山公園內(nèi),建于1915年,建筑面積549.4平方米。20世紀20年代前后,這里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1919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后,李大釗、周恩來、鄧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來今雨軒參加學會的聚會、座談會,闡明政治主張。1920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后,李大釗多次來到這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88年,中山公園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今雨軒設(shè)有“少年中國學會”和“文學研究會”兩個專題展廳,主要介紹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在來今雨軒參與少年中國學會、文學研究會的活動,編輯刊物、研討交流,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事跡。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中山公園內(nèi)壇東南角外

    京報館舊址

    (邵飄萍故居)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位于西城區(qū)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30號、32號,文物建筑面積近820平方米?!毒﹫蟆酚缮埏h萍于1918年10月創(chuàng)辦,京報館最初位于前門外三眼井38號,后遷到琉璃廠小沙土園胡同,1925年10月遷至現(xiàn)址。邵飄萍創(chuàng)辦的《京報》注重新聞報道和時政評述,反帝反軍閥旗幟鮮明,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配合黨的北方革命活動,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1925年,邵飄萍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軍閥殺害。1984年,京報館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圍繞一代傳奇報人、一份傳奇報紙、一部黨報黨刊史,設(shè)有“《京報》與京報館專題展”“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邵飄萍生平事跡專題展”三個專題展。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椿樹街道魏染胡同30號(虎坊橋地鐵站A西北口步行410米)

    • 編輯:宋美璘1
    原創(chuàng)聲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其最終版權(quán)仍歸北京旅游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北京旅游網(wǎng)

    征文啟事

    為能讓網(wǎng)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記錄旅途美好回憶,北京旅游網(wǎng)特面向全球網(wǎng)友公開征集文旅類稿件。范圍涵括吃喝玩樂游購娛展演等屬于文旅范疇的內(nèi)容均可,形式圖文、視頻均可。

    稿件必須原創(chuàng)。稿件一經(jīng)采用,即有機會獲得景區(qū)門票、精美禮品,更有機會參與北京旅游網(wǎng)年終盛典活動。

    投稿郵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網(wǎng)京ICP備17049735號-1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003號

    版權(quán)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傳中心(北京市旅游運行監(jiān)測中心)